年味和美食
——廣州輝龍
隨著迎親、入門、拜堂、婚宴、鬧新房等一步步的新婚儀式的結束我成為半個梅州客家人。今年是我第一次在美麗的客都梅州市平原村度過新春佳節。
在兩晉至唐宋時期,因戰亂饑荒等原因,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,先后流落南方。由于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,只好遷于山區或丘陵地帶,故有“逢山必有客、無客不住山”之說。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,立為“客籍”,稱為“客戶”客家”,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。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,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,形成了圍龍屋、走馬樓、五鳳樓士圍樓、四角樓等,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,是客家建文化的集中體現;它的特點就是堅固性,安全性封閉性,以及合族聚居性。
“百節年為首”,平原村民的新春佳節更顯得隆重,熱鬧,就拿我家來說:年二十三日祭拜灶神;
年二十五日入年界,家里人都要趕回家幫忙打掃房屋,收拾得干干凈凈過年。
年三十,也就是除夕,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、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。這天上午家里要拜神、祭祖,下午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,禽畜欄前和樹枝上都分別要貼上紅紙條,叫做“封歲”,也叫“上紅”。晚上,吃團圓飯,菜肴豐盛晚上要守歲,辭舊歲,迎新春,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,叫“點歲火”,有些地方牛欄、豬舍也要點上燈。長輩要給老人和小孩分別發壓歲錢。
正月初一,家里人都分別著新衣,歡樂嘻戲,并向長輩拜年。
正月初二,也是家里最熱鬧的一天年過九旬的爺爺自從退伍下來,每年家里所有親戚都分別從不同地方專程趕來看望家中的爺爺。家里人一起幫忙殺雞宰鴨,摘菜,砍柴,擺桌等,大家一起圍著吃頓團圓飯。
正月初三到初六,家里人開始帶著新媳婦走親戚,從早上十點出門到晚上八點回到家中。親戚們熱情、好客分別都會留著吃頓便飯再走,相當從第家中午吃到另一家的晚上,有時-天也是走了四家親戚。
正月初七,家里人帶我上石盤頭山祭祖,這也是家里一直以來不變的習俗。山路崎嶇難走,種草重生,叔叔前面帶路,我們在后面跟著,山中景色宜人,空氣清香。
正月初八,家里人帶我去爬山,參觀石巖寺。隨著階梯一路往上爬,山邊都種有柚子樹,茶樹等等,景色宜人。
正月初九,迎燈是平原村最熱鬧的天。華美的燈屏上擺放著形態各異的陶瓷人物。燈屏人物最大的三位分別稱為“天一”代表“丁”;“天二”代表“貴”“天三”代表“財”,還有60位小陶瓷人物,他們的面孔身體都不同,分別有60個造型代表社會上各色人物。每年初九村里舉行迎燈除了聯絡村民的感情、團結、和諧之外,也是祈禱一年風調雨順,五谷豐收,和和睦睦的愿望。正月十五,中堂競標。華美的燈屏經過初九3個小時的巡游回到了廖氏祠堂。正月十五晚上在燈屏面前早早坐滿了前來競標、看標的男女老少。競標過程是一浪高過一浪,標價也是水漲船高。經過2個小時的激烈競標寓意吉祥的“天一”“天二”“天三”分別被村民以不同的標價拍走,60個小陶瓷人物則在正月十五下午以抽簽的形式來決定花落誰家。競標活動結束后村民敲鑼打鼓分別將“天一”“天一”“天三送到標主家中。這樣的活動每年春節都會如期舉行,已經是村里的習俗,主要是為了回報家鄉,促進異鄉的聯結。客家人除了有濃厚的年味之外,還有很多客家美食小吃,俗話說食在客都嘛。
1、百侯薄餅,是廣東大埔縣百侯區傳統的小吃。用精面粉特制的薄膜卷餡而成條狀食品,餡料由香菇、蝦仁肉泥、豆腐干、熟豆芽等混合而成。熟
后的薄餅色澤淡黃,濃香撲鼻,滑嫩爽口,為大埔縣百侯鎮的馳名小吃。
2、客家腌面+三及第湯,腌面是梅州人最常吃的早餐,口感清香爽口油而不膩,早上起來就會去早餐店里點腌面吃。三及第湯是由枸杞葉、瘦肉豬肝組成味道鮮美、營養豐富。
3、梅菜扣肉,梅菜是梅州傳統特產,色澤金黃,香氣撲鼻,清甜爽口,不寒不燥不濕不熱。梅菜扣肉,肉爛味香,吃起來咸中略帶甜味,肥而不膩梅菜濃郁芳香。
4、客家娘酒,是客家人用糯米釀泡的一種酒,以天然微生物純九曲發酵而成,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劑,是純天然綠色飲品,可以直接飲用,也可與雞等一起煲。有活氣養血、活絡通經補血生血以及潤肺之功效。
5、老鼠叛,源于大埔一帶,相傳在客家地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,因為兩端尖,形似老鼠,客家人又慣稱“粉為“叛”,因此稱之為老鼠叛。后來傳至廣州、臺灣、馬來西亞、香港等地區6、算盤子,主要原料為芋頭、木薯粉,其味香滑,鮮美可口。
鴨松羹、筍叛、豆叛,大埔蜜柚大埔苦筍,大埔豆干,英冠腐竹等等論是哪一種,都是客家人的心頭愛。客家人的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時間里,早已融入到生活中,并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歡迎來梅州做客,熱情好客的客家人會把家里好吃的,好喝的都拿出來款待你一-喝功夫茶、吃點心,聊家常。歡迎來平原過新春佳節,參觀這里盛大隆重的燈會,讓濃濃的年味包裹著你,使你忘記了城市的繁華,隨著鞭炮聲,煙花一起跟著歡呼消除心中的煩惱,平原歡迎你。